桓宣(?—344年)东晋将领。谯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祖父桓诩,做过义阳太守。父亲桓弼,任职冠军长史。桓宣性情谦善笃厚,初为晋元帝时司马睿丞相舍人,转王含参军,受命协助祖逖攻张平、樊雅,迁谯国内史。陶侃平郭默,表荐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参与平定苏峻、祖约之乱。迁武昌太守,攻破后赵樊城,镇守该地。庾亮为荆州刺史欲北伐,以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征讨军事、平北将军、司州刺史,镇襄阳,击败后赵石季龙军。桓宣久在襄阳,绥抚侨旧,甚有政绩。庾亮代替桓宣后,桓宣又任梁州刺史,封竟陵县男。建元二年(344),桓宣进攻石虎大将李罴反为所败,因此遭贬,转镇南将军、南郡太守,桓宣惭愤成疾,于同年八月去世。
●说召平雅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过长江避乱。河南地区还盘踞着为数众多的汉族地主豪强武装,即所谓“坞主”。这些坞主修筑坞堡,自称刺史、太守,称霸一方,依违于晋、赵之间,情况非常复杂。
张平、樊雅是兖、豫一带的豪强,乘乱起兵,在谯地各自聚集数千人,自任坞主。当时的晋愍帝很想把他们征召过来,使之成为为朝廷效力的一股力量。晋王司马睿任愍帝丞相,在愍帝的旨意下,派遣桓宣前往劝召张平、樊雅。
桓宣是司马睿丞相舍人,被愍帝和司马睿选中去说召张平和樊雅主要有两点:一是桓宣谦善笃厚、诚信至致,他的话有感召力度;一是桓宣与张平和樊雅是同州老乡,他的话有说服力度。
桓宣欣然应命,来到张平和樊雅的营中。桓宣不辱使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旁证博喻、条分缕析,明晓国家形势和厉害关系,以重于九鼎之宝的一人之辩,轻轻松松地说服张平和樊雅。张平和樊雅当即派遣军队主簿跟随桓宣回复丞相府,表示愿意受其节度。元帝将张平和樊雅加封四品将军,部署他们统领的部队捍御北方。桓宣说召有功,也被元帝转为参军。
房玄龄著《二十四史-晋书》列传中记载了这件事情。
●力助祖逖
桓宣当时任王含的参军,王含派遣桓宣率兵五百人援助祖逖。桓宣已是当时一名将,曾先后力战石勒,屡建战功,又奉司马睿之命劝说张平、樊雅归晋。祖逖很器重桓宣,让他再前往说服樊雅。祖逖一面发兵进攻,一面对桓宣说:“卿先已说平、雅,信义大著于彼。今复为我说雅。雅若降者,方相擢用,不但免死而已”。
桓宣于是一人独骑,只带二人随从于后,桓宣遂入谯城劝降。见到樊雅,桓宣说:“祖逖方欲平荡二寇(刘聪、石勒),每何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今若和解,则忠勋可立,富贵可保。若犹固执,东府赫然更遣猛将,以卿乌合之众,凭阻穷城,强贼伺其北,国家攻其南,万无一全也。愿善量之”。 桓宣喻以民族大义,又申说了利害和前途,义正辞严,经过两度反复工作,终于使樊雅开城出降,祖逖收复了谯城。
祖逖进据谯郡一举,惊动了石勒,他忙派其侄、后赵大将石虎(字季龙)引兵进围谯城。王含又派桓宣率军救援,石虎闻报,急忙收兵退去。
一年多的苦战中,桓宣力助祖逖降樊雅、占谯郡、退石虎,迈出了北伐的重要一步,在豫州站住了脚跟,并打通了北伐的通道。祖逖遂奏请朝廷留桓宣为谯国内史,协助自己。
●笺谏祖约
东晋太宁三年(325)明帝病死,五岁的成帝即位。大士族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咸和二年(327年),庾亮认为苏峻拥兵据守历阳(今安徽和县),早晚必为祸乱,于是不顾辅政诸大臣的劝阻,诏征苏峻入京为大司农,以苏峻的弟弟苏逸代领部曲。苏峻明白庾亮的心思,拒不受诏,请补青州荒郡自处,庾亮不从。祖约在寿春亦恃名望功劳,以不得预明帝顾命为恨,对朝廷深有不满。于是苏峻联结祖约,派徐会推举祖约为盟主,以诛执政庾亮为名,举兵反晋。祖约派遣侄子祖涣(祖逖的儿子)、婿许柳(祖逖妻子的弟弟),率兵与苏峻会合。
桓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他觉得祖、苏联合对国家不利,找了一个机会对祖智说:“国难当头,强胡未灭,我们应该努力对前、后赵国和李雄的成国用兵,你想称霸一方,何必不助国家讨伐苏峻?如果你灭了苏峻,自然会威名远扬。”接着,桓宣还告诫祖智:真正与苏峻联合,不会长久。祖智没听,桓宣只好上门找祖约,祖约知道桓宣要跟他说什么,连大门都没有让桓宣进。桓宣一气之下,与祖约断了关系。
咸和三年(328年),庾亮、陶侃、温峤联合起兵讨伐苏峻。在艰难的征战之后,历史有了转机,苏峻落马被杀,祖约逃奔石勒,后为石勒所杀。
●计擒郭默
苏峻之乱后,陶侃因功而升为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仍驻荆州。咸和五年(330)江州刺史刘胤为后将军郭默所杀。执政的王导认为郭默骁勇难制,只好委任郭默为江州刺史,以安其心。陶侃闻知此事,指责王导这种纵容做法,随即起兵抵江州。
郭默闻得陶侃前来讨伐,惊惧万分,无奈之下,竞想出一个馊主意,让桓戎前去求救于桓宣。桓戎是桓宣的儿子,当时在郭默营中供事。这是一个考验桓宣的时刻。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桓宣还是主持正义的,他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桓宣决定将计就计,表面上答应郭默的求救,私下里密谋诛杀郭默的计策。
桓宣的良好计策并没有立即得到大家的肯定。相反,他们却对桓宣起了疑心。西阳太守邓岳、武昌太守刘诩认为是桓宣倾向于郭默。为表其忠实之心,桓宣将自己的儿子交由豫州西曹王随前往陶侃处。
按照桓宣的计策,陶侃轻而易举地擒获了郭墨等并将其斩杀。
●镇守襄阳
襄阳等地区一度失守。咸和七年(322),东晋名将、太尉陶侃派其子平西参军陶斌与南中郎将桓宣趁后赵进攻江西的机会,乘机收复了为后赵占据多年的襄阳和新野地区。
桓宣先是以锐不可当之势攻取樊城,接着又与回返解救樊城的郭敬战于涅水,大获全胜,郭敬畏惧而逃。桓宣与攻取新野的李阳一起又攻取了襄阳。襄阳为荆州北门。它起着阻止后赵沿汉水南下的作用,又是东晋经略北方的一个重要阵地。
陶侃“方欲使宣北事中原”,因其病重而作罢。他的这种不因功名成、年事高而丧失进取心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桓宣接受陶侃的委任,镇守襄阳。桓宣镇守襄阳十余年,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全力经营,力拒后赵,稳定了长江中上游的局面。他很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劝课农耕使生产发展,得到襄阳地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他治理下,当时的襄阳社会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桓宣虽不居梁州刺史之职,但治绩与历任刺史有过之而无不及,是襄阳一带最有影响、最有实力的人物。后人们认为桓宣的功劳仅次于祖逖。
●力挫赵兵
咸康五年(339)四月,征西将军庾亮欲开复中原,提出要向成都的李寿政权用兵。庾亮表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襄阳。
自称大赵天王的石虎派遣七千骑兵,渡过沔水,前来进攻镇守襄阳的桓宣。桓宣将紧急军情报告给庾亮,庾亮遂派遣司马王愆期、辅国将军毛宝前来救助桓宣。贼兵从三面地下挖地道,以期出其不意攻取襄阳。足智多谋的桓宣镇静自若,带领精勇之士,奋力拼杀,大败赵兵。赵兵残余冲出重围,仓皇逃命而去。这一胜利更为庾亮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环。后来庾翼接替庾亮,依然任用桓宣为都督司梁雍三州荆州之南阳襄阳新野南乡四郡军事、梁州刺史、持节, 桓宣愈战愈勇,战功显赫,晋帝封为竟陵县男。
●兵败遭贬
在庾亮扬言北伐之后四年,即建元元年(343年),庾翼又表请北伐,同样是意在襄阳的桓宣。他以桓宣为都督司、梁、雍三州以及荆州之南阳、襄阳、新野、南乡四郡军事,梁州刺史,持节,平北将军,并令他率部前趋丹水,与石虎军作战。庾翼自己自武昌出发,佯称移镇安陆;迨至夏口,始奏请进止襄阳,权停北伐。庾翼入襄阳,完成了庾亮以来的夙愿,踌躇满志,趾高气扬,于是“大会僚佐,陈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行也,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其气十倍。”显然庾翼以进驻襄阳为其巨大胜利,其初衷固不在北伐胡羯。
庾亮、庾翼相继以北伐为名,把襄阳区域的桓宣势力排除,并借桓宣在北伐中失败之由解除其兵权,甚至夺取了本以桓宣部曲立郡的义成郡,交给长子庾方之,控制了江州以上全部地境。
永和三年五月,晋梁州刺史桓宣去世,一代名将桓宣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晋帝认为桓宣功比祖逖、周访,追赠他为镇南将军。
●巴中春耕
巴中,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地区。巴中人民,历来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是老百姓的主业。所以巴中民间的生产风俗,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习俗。在巴中民间农业生产的主要风俗中,有一种叫做“立春试耒”,说来竟与桓宣有关。
《蜀中名胜记》云:“在(巴)州南二里有美农台,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立春试耒就是从此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民国前,县官在立春前一日要举行迎春仪式。其仪式有简有繁。繁的是预先备一纸扎春牛,再扎一芒神牵牛在手,置于县衙大堂。届时,有二十八宿仪仗队,芒神、春牛在前引路,县官坐轿在中,其他官吏、春官等随其后。锣鼓喧天,唱道至城郊数里外。先观看斗牛。将两头牯牛牵至场地上,尾系火炮,点燃惊牛,引起牛斗,以乐观众。再驯牛就耕,县官扶犁,叱牛耕地,往返三次,以示0重农。最后由春官手拿木雕小牛、香炉架,上系麻丝,演唱春词,说吉利话。此在通江县和南江县举行得最为热闹。
同年(公元34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