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东汉末年开创“‘以气为主’写文章”(鲁迅:《而已集》)风气的重要文学家。孔融是孔子二十代裔孙。然而,他在汉末受到尊崇,却并非因为他是“圣裔”,主要还是他自幼的聪悟及过人的胆识,形成了他逐日增高的声誉。孔融10岁,随父孔宙来到洛阳。孔融很想一睹当时名士派领袖李膺的风采;李膺苦于应酬,规定非当今名人及世代通家概不接见。孔融迫不得已,灵机一动,跑……[详细] |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文学家刘梁之孙。刘梁少孤贫,卖书自给,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终官野王令。性耿介,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当时颇有影响(见《后汉书·文苑传》)这样的家世,对刘桢自然有深刻影响。刘桢早年即有才名,八、九岁诵《论语》、诗赋数十万言,而且“警悟辩捷,所向应答如响,当其……[详细] |
徐干(170—217年),字伟长,北海剧(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徐干“其先业以清亮臧否为家”,“未志乎学,盖已诵数十万言矣。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五十五阙名《中论序》)。他父亲担心他累坏身体,常常加以劝阻。由于勤学苦读,20岁前已经精通五经,博览史传,而且出口成章,操翰成文,成为一个……[详细] |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人物生平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虐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详细] |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父祖辈,在汉位至三公,世为名门望族,自幼得力于家学,而以博学多识著称。14岁抵洛阳,即为当时一代大儒蔡邕所赏识,以致听到王粲来访,蔡邕即倒屣相迎。在座诸宾客,见王粲“年既幼小,容状短小”,无不十分惊讶。而蔡邕这时,则从容向大家介绍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详细] |
阮瑀(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详细] |
应玚(177--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详细] |